记者调查上海老品牌生存现状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永久自行车
今年9月的时候,一条“国民床单”在网络上突然走红。起由是一位名叫“阿兹海默症的柚子”的上海网友发了条微博,配了张图,抱怨自己的耳机被猫咬断了,没想到这张图居然瞬间走红了,几天之内被转发超过3万次。可是,走红的原因不是耳机,而是耳机下面的床单,因为大家发现,原来这条橘红色、印有牡丹花图案的老式床单曾经家家都有,于是大家亲切地称之为“国民床单”,由当时的上海民光被单厂生产。
一条床单引发的怀旧在网络上散发开来,晒出的怀旧品还有“凤凰”毛毯、“三**”****、“钟牌414”毛巾、“上海”手表、“永久”自行车和“蝴蝶”缝纫机等等。
斗转星移,那些曾风行一时的上海老品牌如今何在?记者近日探访了其中一些品牌。
永久自行车
昔:黄牛党炒购车票
今:利少无投资冲动
“有些人不知道中路是干嘛的,我就说,你看我名片上的LOGO。”上市公司中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袁志坚说,上面有永久自行车的经典商标。2001年,当时的永久已连续三年亏损,面临退市,民营资本中路集团介入重组,2008年股票“上海永久”更名为“中路股份”。
袁志坚从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永久工作,是“老永久”。“那时一辆车要160、170元,我的工资是58.5元,需要两个多月的工资才能买一辆自行车,还得凭票,在****上这购车票的价格都要100元一张,经常有同学和亲戚朋友托我买车,公司业务最高峰的时候是一年卖了330多万辆自行车,当时我们有个口号就是日产万辆自行车,那时有在职员工7000多名,每天都要加班加点。”
永久曾是上海的骄傲,1949年开始生产“永久”牌自行车,在1991年、1992年左右,那是永久业绩最好的时候,实现了13亿元的销售收入,并在上海纳税榜上跻身第三位。1993年10月,公司改制发行A、B股。但自行车行业的经营环境却急转直下。1995年,永久股份开始滑坡;1998年首次亏损每股就亏了0.73元;1999年亏得更多,达1.28元;2000年公司虽压缩了费用,分流了人员,但仍是亏损巨大,年销售收入也只剩下了2.7亿元,与业务最好时相比,不到10年的时间,销售收入锐减了近10亿元。
目前永久自行车的年销量在100多万辆。袁志坚直言:“公司现在总资产规模3个多亿元,在国内自行车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5%,去做引导市场的产品还不到火候。现在在上海,有的道路甚至已经没法骑自行车,又怎么发展自行车业呢?在制造业业务板块,公司主要还是一个维持的策略,也没有太多的利润诱惑投资的冲动,但公司在投资板块的业务开展不错,目前投资的公司中有3家正在排队等待上市。”
昔:时尚达人标志
今:难进大商场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在上海的百货商场、大型购物中心等地方已经几乎看不见上海老品牌的皮鞋了,倒是在一些住宅集聚区有一定数量的写着“上海皮鞋厂”的店面,有的自称门市店,有的自称专卖店。
上海天钥桥路上的“上海皮鞋厂专卖店”地处徐家汇最旺的商业区,店内进进出出的客人还是比较多的。记者发现,有的“上海皮鞋厂专卖店”甚至没有柜架,几百双鞋子一溜摊开摆放在地上,专卖店更像是个室内的“路边摊”。
据悉,目前上海皮鞋厂、第一皮鞋厂、第二皮鞋厂、宝屐皮鞋厂和亚洲皮鞋厂等,均属于上海皮革有限公司属下企业机构,品牌包括牛头牌、登云牌、亚洲牌、飞机牌、花牌女鞋等。
上海皮革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公司目前已经转制成一家全外资的企业,在2004年,由新西兰的富国太平洋公司投资,是上海皮鞋厂等的上级管理单位。而上海皮鞋厂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则在电话中告诉记者:“现在厂里的情况马马虎虎,品牌还可以,靠出租房子还有一些收益。”
和沪产皮鞋打了近40年交道的阮先生告诉记者,上海制鞋人并非没有过重振雄风的尝试,牛头牌男鞋就曾经走高端路线,用上等的用料、工艺做高档皮鞋,可是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;几年前,宝屐皮鞋请过意大利设计师,但是也不成功。
“上海”手表
昔:凭票供应
今:“不温不火”
上世纪80年代,随着手表凭票供应取消,市场放开,各地纷纷建立表厂,上海手表厂很快出现了库存。祸不单行的是,此时外国机械手表和电子表也涌入中国市场。
1999年,上海手表厂宣布破产,随后股份制改制。
上海杨浦区榆林路201号对面,是由上海手表厂改制成立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,这边门口专卖店售卖的都是新款手表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目前最贵的产品是一款轨道双陀飞轮表,售价在30万元,其中的某项技术甚至还领先瑞士制表。
在1999年改制后,时任副厂长的倪海明就任改制后的上海表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,他把上海表业的宝“押”在了工艺复杂的多功能机芯上,集中力量研发多功能机芯,直接跳开国内市场,向国际市场进发。
这一战略大获全胜,3万只机芯给上海表业带来将近300万元收入,第二年的利润又一下子飙到1000万元。这也使得上海表业从成表制造转向了机芯制造,这一模式让公司有了“不温不火”的效益,但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发展模式叫好。在上海表业的盈利构成中****口机芯创造了八成以上的利润,而“上海”牌成表仅占全部产值的5%~10%,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,很多人以为上海牌手表已经消亡。
实际上,做机芯风生水起的上海表业,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成表市场的追求。倪海明向记者透露,按照他的规划思路,未来几年内,上海牌手表的产量将逐步增加,成表的比重争取在三五年后回升到五五开。
倪海明同时清醒地认识到,上海手表离国际品牌还有长长的路要走。“绝不是五年、十年的时间,而是要靠一代人的努力。我依然在等待一个时机。”
记者:上海老品牌发展现状如何?
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都市产业处处长林艺:老品牌按其品牌的生存状况大致有三类,一类是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优势,老百姓还是比较认同的。另外一类老品牌是发展现状不大理想,我们称之为均势发展,虽然还在市场上销售,但影响力根本无法和以前相比。第三类就是品牌虽然还留在市场中,但已经不销售产品了,影响力很弱,或者甚至看不到了,只是记忆中还在。
记者:据了解,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已成立,有何进展?
林艺:对品牌,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,有工商部门的驰名商标,有质检部门的名牌产品等,上海成立品牌建设的联席会议,就是要打通各个部门在品牌方面的环节,从总体上制定一个上海的品牌政策。
目前已经发布《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第一批有23个重点推进的品牌,包括龙头品牌,也有发展相对比较均势的老品牌,计划是“十二五”期间推进80到100个品牌。
记者:23个品牌有哪些?
林艺:英雄、上海手表、大白兔、老凤祥、第一铅笔、红双喜、凤凰和上海家化的佰草集等等。
记者:会怎样扶持?
林艺:政府做这件事情不是政府要救你,品牌还是企业自己的事情,政府是帮助民族品牌共同壮大。不同的企业面临的困难也是千差万别,我们会抓其中较为共性的问题,比如现在本土品牌在进入商业渠道时会遇到一个问题,商业渠道对洋品牌比较偏好,哪怕只是取了一个洋名字的品牌,而对本土品牌则比较挑剔;第二就是 23家重点企业中还有是国资的,怎么让他们充分解放出来,并不是一定要国资退出来,关键是激活企业;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。
现在很多老品牌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,引入战略投资者,看上去是股份多元化了,但经营投资者其实未必想着打造好品牌,有的只是想利用厂房场地,这就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了,政府也未必使得上劲,从政府的角度,是在企业想做的前提下,有哪些障碍有什么困难,政府来推一把。
湖北商标注册网 湖北商标注册中心
|